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浅滩之上廊桥静立……走进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宛如踏入了一幅古韵悠然、徐徐铺展的山水画卷。这个静谧小村庄的节假日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长桌宴、拍打舞、非遗技艺展示等节目精彩纷呈,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以前,我们夫妻在外面打工,漂泊不定。村里的景区建成后,我们就回乡创业开了民宿,10间客房每年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该村村民胡有志说道。
乡村旅游是提振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通城县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创新乡村文旅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该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强化“室组地”协同联动,将监督“触角”延伸到乡村文旅经济发展一线,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持续擦亮“楚风瑶韵 隽秀通城”文旅品牌,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2024年以来,该县全年接待游客接近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26亿元。
“我们的古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田园风光秀丽,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天然宝库。”该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为抢抓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该县纪委监委紧盯文旅融合定位,督促各乡镇和职能部门深度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提炼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文化旅游IP。通过盘活现有乡村资源,该县将“通城打锣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省级非遗展演,对“药姑山垒石遗址”“尧家林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摸底授牌;举办首届助农赏花季、黄龙山帐篷露营季等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和全国自行车户外公开挑战赛等体育活动,提升通城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充分运用农村电商、旅游演艺、艺术展演等多元载体,引导传统景区与田园采摘、康养、研学等深度融合,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构建以景带村、全域联动的乡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旅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作支撑。针对乡村文旅项目涉及资金大、廉政风险点高等特点,该县纪委监委聚焦县体育公园、打锣腔非遗传承基地、药姑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紧盯项目招投标、资金拨付和项目验收等关键环节,靠前监督、跟进监督,严肃查处项目建设工作中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问题线索。
为提升监督效能,该县纪委监委定期联合县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内冲瑶族村、左港善源谷等重点景区,围绕景区安全、民宿环境、餐饮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展“体验式”“蹲点式”监督,着力发现乡村文旅市场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小组”的贴身监督优势,靠前监督乡村旅游日常管理和建设发展,摸排收集问题线索。
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该县纪委监委实施“党风室牵头+纪检组具体实施”的“清单式”管理模式。由党风室负责统筹协调,对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派出纪检监察组则根据清单内容,一对一督促责任单位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限时完成整改,并不定时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
2024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开展文旅产业发展监督16次,谈话提醒3人,处置问题线索10条,党纪政务处分2人。
“我们将持续围绕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监督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罗奇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