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好“三线”,谨防“看片人”沦为“片中人”
——警示教育片《神圣的公权力Ⅱ》观后感
中共通城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胡旭明
警示教育片《神圣的公权力Ⅱ》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着实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六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现身说法,深刻剖析了他们如何一步步底线失守、腐化堕落,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
他们有的昔日还曾是熟悉的“身边人”,如今却成为片中“主角”,他们最初也曾一身正气,也曾令人敬畏,也曾是领导眼中的佼佼者,后来却一步步走向贪腐的深渊。聆听他们“忏悔”,感受“高墙下”与“铁窗内”的人生落差,让人又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的真谛,明白了“有人管是福,没人管是祸”的道理。众多反面典型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对待腐败,时时刻刻都要切记“世上没有后悔药”的古训,切莫重蹈他人覆辙,让“看片人”成为“片中人”。
要拉紧“警戒”防线。警示教育片年年看、年年学,之所以要不断地看、不断地学,目的是要让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拉起思想的“警戒线”,警钟长鸣,引以为戒。然而,前“腐”后继依然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警示教育不够重视,不知道“警戒线”在何处,看到自己曾经的领导、同事、朋友身陷囹圄,一时间也曾扼腕叹息、深受警醒,可是转身很快就把别人的教训当成“故事”。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正如警示教育片中原通城县城市规划和管理执法局卢某某说的“平时没有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结果”。党员领导干部要切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忠言,真正把“落马”干部的“后悔药”当成观看者心中的良药,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时刻拉紧“警戒线”,防止“踩线”“触电”。
要守牢“小节”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人都是从贪小便宜、犯小错误开始,逐步酿成大错,小节上的病变,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大节上的顽症。失之小结,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毁弃的必然是自己的人生“大道”。正如警示教育片中的县财政局杜某,正因为有“逢年过节收点红包礼金是人之常情”这种思想,导致“吃喝面前管不住自己的嘴,金钱诱惑面前管不住自己的手”,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最终成为酿成麦市镇一幼儿园学生中暑死亡这一惨剧的原因之一。党员领导干部要守住小节,“人情往来”细微琐碎的小事最容易被忽视,一旦破了规矩、开了口子,就会收不住手,胃口越来越大,错误越犯越重,以致坠入贪腐深渊。
要不越“权力”红线。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它来干事创业、服务人民,就能创造业绩、造福于民;用它来谋取私利,势必祸国殃民、害人害己。警示教育片中的县公安局关刀派出所吴某某,身为国家执法人员,执法犯法,为了金钱出卖原则和灵魂,充当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拿执法权去勾兑个人私利,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权力异化,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当作谋取金钱、财物,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源和工具。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越“红线”,越是职位高、权力大,越要牢记权力的本质,权未用时先思之,事未办时先想之,严防损公私心的滋生和膨胀,真正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荣辱。六名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着我们:廉洁是“1”,事业、功名、财富都是紧跟其后之“0”,一旦廉洁丢了,一切都只能归于“0”。我们这些谈体会的“看片人”,要切实把自己观后的体会当作行动的警钟,汲取教训,清正廉洁,不要沦为“片中人”。